前谷歌总工程师m6米乐吴军: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自我赋能?

 公司新闻     |      2023-04-18 22:52:33    |      小编

  m6米乐年,这一遥远却又真实的时间即将到来。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,才能让他们更适应未来社会?外滩君请来了计算机科学家、人工智能专家,曾任谷歌总工程师的吴军博士,与我们聊聊适合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方式;以及在时代,哪些能力可以帮助孩子走的更长远。文末,吴军博士也推荐了一些书籍,供读者学习提升。

  吴军博士,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,曾作为资深研究员和副总裁,分别任职于谷歌和腾讯公司。

  作为谷歌早期员工之一,他担任谷歌总工程师,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,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。之后,负责谷歌的自动问答系统,成为最早涉足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。

  他善于将互联网思想加以总结,著有《文明之光》《智能时代》《浪潮之巅》等书,用晓畅的语言,融合人文与科技,揭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影响,讲述顶尖科技企业发展规律。

  在女儿成长的关键时期,他辞去腾讯副总裁,给与更多的亲子陪伴。还把陪女儿在美国和英国挑选大学的经验,总结成《大学之路》一书,成为很多留学家庭的“择校指南”。

  毕业于清华大学,后又赴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的吴军,已然妥妥的名校学子。

  从他多年硅谷工作经验来看,学校背景真的很重要吗?究竟什么样的能力,更能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长远发展?

  外滩君采访了计算机科学家、人工智能专家,吴军博士,请他为我们解答疑惑,聊聊他眼中的中美教育差异,以及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赋能。

  无论是中国学生在SAT(美国高考)中屡获高分,甚至满分;还是近两轮PISA国际学生测评,以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中国学生,综合成绩位列世界前列,各种各样的测试都表明:中国学生的基础教育,尤其是数学,有着极大的优势。

  可另一方面,中国却依然缺少在各行各业的顶尖科技人才。前段时间,任正非在媒体采访中直接感慨:“(研发)芯片靠砸钱不行,得砸数学家、物理学家!”

  为什么,基础学科并不如我们的美国学生,却在各个行业获诺贝尔奖,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?

  我们向吴军抛出了这一疑问,他结合自己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观察,给出了答案。

  他表示,在中国的教育下,因为应试的需要,学生不能有短板。因此,学生成绩比较平均,一个班级往往集中在60分到90分之间,缺乏非常拔尖的,成绩很差的也很少。

  中国家长也希望培养出各个方面,都能出类拔萃的学生。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,想要所有学科齐头并进,结果就是:中国学生们没时间在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科目上,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。

  吴军熟识的一位斯坦福教授,曾和他开玩笑说,即使在这所最难进的美国名校,我们班上居然有1/4的本科生不知道Sin90度,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混进来的?

 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,美国学生的数学能力差距很大,即使是在斯坦福,也有很多基础很差的学生。

  “如果只看学生的平均水平,美国的基础教育做的确实不太好,学生的数学可能从零分到一百分都有。但是坦率来讲,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,并不需要太多的人,美国教育更希望通过‘因材施教’,培养出真正有天赋的拔尖人才。”

  吴军举例说,他在硅谷一些同事的孩子,因为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,为了能让他们的天赋得到更好地培养,学校里会有校车,送他们去更高的学部去上课。还在高二,他们就已经学完了偏微分方程。

  此外,美国很多学校设有AP大学先修课程,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,提前完成大学预科课程,并提供很多资源支持和竞赛的机会。

  而在中国,无论学生是否有天赋和兴趣,都难免会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,这一点,从“全民奥赛热”到现在很火的“STEM教育”,都能看出。

  提及“STEM教育”,吴军认为,国内对STEM教育的理解其实出现了一些偏差,大家都把它变当成一种编程能力的培养,或者是让学生去做科学实验。

  其实,STEM教育的真正目的,应该是培养一种理工科方面的思维,综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。

  美国一直以来也很注重STEM教育,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权威竞赛。吴军正在斯坦福念书的大女儿,所在的团队就曾在全美竞赛中获得过第三名的好成绩。

  这些比赛的题目,从信息安全、到工程学方面,覆盖面很广,看似很宏观,却又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。

  比如,有这样一道题目是,“全美国破旧老损的下水管道,如果统一更换需要几万亿美金;用什么方法,能够以最小的代价,解决它的漏水问题?”

  让吴军印象深刻的解决方案是,学生提出将一种涂料,冲进下水管道,通过化学反应,在水管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,将破损的缝隙填补。

  这样的比赛,会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,进行前期调查和研究,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在这过程中,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,也能激发他们“从生活中来,到生活中去”的科学兴趣。

  所以,STEM教育绝不等同于培养计算机、编程等具体技能,而是对“观察生活,提出问题,再到解决问题”的思维方式培养。

  诚然,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从事科学领域工作,但是所有行业的突破和创新,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维方式。

  这一点,也在吴军最新出版的《全球科技通史》中有所体现。这本书从科技发展的角度,重新审视历史的变迁,洞察世界发展的趋势。

  吴军认为,对于青少年来说,了解那些重大发明是怎么创造出来的,了解发明和创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,汲取别人成功的工作方法,也是一种科学素养的储备。

  2011年,人工智能概念还不像今天这么热门,吴军就开始负责谷歌的计算机问答项目。这一自然语言处理技术,正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,还出版了《智能时代》一书,揭示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。

  正在到来的AI时代,医疗诊断、阅读和处理文件、自动问答、新闻稿撰写、驾驶汽车等,都可以由机器取代,任何可以重复性的工作和技能,甚至需要智力的工作,都将受到冲击。

  虽然很多工作被淘汰了,但是原有的产业依然存在。吴军强调说,“AI时代,并非每个人都要学习人工智能,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新技术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,对具体的领域知识进行升级。”

  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,我们根本没办法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。就像吴军的很多重大转折,都是通过不断学习,弥补现有知识和能力的不足。

  从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后,他就敏锐地发现,整个计算机行业发展很快,亟需对现有的知识、能力进行升级。于是他回到清华读研,在这期间,对语音识别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留校工作。

  一次国际交流的机会,让他发现,自己所做的科研工作,和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技术,依然有很大的差距。为了成为世界级的科研人员,他又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,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。

  毕业以后,他投身还是初创公司的谷歌,主导中日韩搜索算法的设计和研究,成名一名专业技术过硬、富有执行力和领导力的优秀华裔工程师。

  几千年来,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上,倾向于通过前人已有的研究结果,去解决问题。就好像,农耕文明时代,种田的技术,爸爸交给儿子,儿子交给孙子,历经好几代人都不会改变。

  工业革命以后,每70年左右就发生一次技术变革,总是那些最先利用关键技术,进行产业升级的人,成为时代的受益者。

  如今人工智能时代,人类又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。如果我们还是被教育,去寻找标准答案,那就是在培养“机器人”,因为,找标准答案是计算机干的事情。教育需要更多地偏向对创新能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。

  吴军认为,这并非无章可循,只要掌握一套核心方法论。“未来,每个人都有机会掌握科技创新的思维和方法。”

  在《全球科技通史》这本书里,他提出,每一次技术飞跃,都是掌握了某种核心方法。

  比如,引领近代科技巨大飞跃的笛卡尔方法论——“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”,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创新思维方式。

  这就要求我们,通过悉心观察,提出问题,不迷恋权威和标准答案,有自己的逻辑推理和判断;能以开放的心态,对待现有答案,而不是故步自封。

 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,不仅体现在理工科学习中,历史、文学、政治等人文学科,同样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思维锻炼。

  比如,美国课堂上,尽量不给学生标准答案的限制,哪怕是历史课堂上,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华盛顿,也会鼓励他们通过观察、提问和探究,做出自己的思考。你既可以说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,也可以说他是信奉白人至上的奴隶主。

  前段时间的美国招生舞弊案,中国家庭斥巨资将子女送进耶鲁、斯坦福等名校,这样的“名校情结”绝非仅仅是少部分家长所有,越来越多的父母,为了子女“爬藤”上名校,不惜一切代价。

  吴军表示:名校出身,或许会让你比别人有一些优势,但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对于学生来讲,找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,比一味追求学校的名气,更重要。

  比如,哈佛的入学竞争,要比伯克利大学激烈地多,每年伯克利录取的最优秀学生,可能大多数是申请哈佛被拒的学生。但是调查却显示,这两所学校毕业后,在各个领域有成就的人数,其实相差不是太多。

  而在硅谷科技公司中,招聘最多的学生,恰恰来自一所不太出名的学校,圣何塞州立大学。

  一方面它靠近斯坦福,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,另一方面,这些学生在读书期间,能比较早地进公司实习和工作,更有针对性地锻炼相关技能。

  吴军强调说,在工作的前五年,名校背景也许带来更多的面试机会;但是工作五年以后,学校的影响会慢慢减弱。

  公司更看重的,是你的专业技能,以及是否具有踏实、坚毅的品质,它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,有着更深远的影响。

  2002年,在互联网泡沫的冲击下,吴军加入了当时还是初创公司的谷歌,主要负责搜索引擎。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,他先后负责英文、亚洲语言,以及欧洲语言搜索的设计和改进。

  随着谷歌的壮大,他开始负责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技术研究,并带领团队完成了中文版的语音识别系统。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,让他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华裔工程师。

  聊起如今硅谷印度裔工程师的崛起,苹果、谷歌、微软三大IT巨头,都是印度裔担任CEO。就连全美500强企业,也是印度裔CEO人数遥遥领先。

  对于这个问题,吴军表示,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:印度裔工程师的确在软件方面,更擅长;但是在半导体行业,还是华裔工程师更胜一筹。只是国内对互联网关心比较多,所以看到的更多是印度裔工程师的身影。

  不过平心而论,从管理层人数来看,印度裔的确比华裔要多。这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:

  一方面是华裔比较浮躁,沉不下心;有些人在美国刚刚工作两三年,成为高级工程师,就浮躁起来,忙着跳槽换取更好的待遇。

  相比较而言,印度工程师更能沉得下心,他们在某一个领域,某一家公司,有时一干就是20年。

  此外,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;虽然在技术能力上相差不多,但是印度裔和美国人的思维一样,大多是“一步思维”,喜欢认死理,一根筋走到底。他们没有我们文化中那么多的灵活变通。

  恰恰是这样的思维和做事方式,反倒让他们在职场上,有一种更踏实、专注的品质。可惜今天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这一点。

  吴军表示,无论在哪个领域,最后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,做得比较成功的,都一定是那些稳扎稳打,能静下心的人。

  最后,吴军博士也为学生推荐了下列书籍,涉及历史、哲学、科学、经济、思维等各个方面,还附有对每本书的推荐理由。

  这是一本很薄的中国历史书,作者以一个新的角度解读中国历史。黄仁宇写《万历十五年》这本书的大历史观,正是受费正清的影响;

  任何房龙的书都值得读,他是一个能把历史写出趣味的人,如果只读一本,就读这一本吧;

  通过写历史片段,描写了历史上的伟人和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,我的《文明之光》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;

  基辛格博士看待中国,比我们自己看得还清楚。如果有能力,最好读一下英文原版书;

  叔本华在哲学上提出了“意志”这个概念,虽然他的观点比较悲观,但是这本书却写得很好,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很多困境的根源;

  这是一本很简单的数学和科学科普读物,内容可能在课堂上已经学过,关键是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;

  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,深入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百态,诙谐幽默,可读性很强,很多内容在今天人们的谈话中也在被不知不觉地引用;

  外滩教育(ID:TBEducation)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,并系列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。加粗,且字体大小、颜色须与正文一致。

  上一篇: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?下一篇:日本教育减负:应试还是宽松,这是一个问题

  现在,我们谈论学校创新的视角有很多,比如技术视角、课程视角、思维视角等等。所有这些视角对我们理解未来学校、未来教育都具有某方面的启示,也是我们站在今天的教育现场眺望明天的教育非常好的切入点。但是我在想,我们谈论未来很多,而审视当下很少,我们在往前眺望的时候也有必要回到教育的原点看一看。——李建文,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校长面向未来,我们该如何做教育?作家张晓风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...详细]

  编者按在无数老师、家长心目中,有一句话曾经被万众追捧,如今却成为众矢之的,那就是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。这句话现在每次被提起都是作为被批判的“靶子”,几乎被批得一无是处。但在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看来,这句话并非毫无可取之处。他提出了“五条跑道”的理论,认为关键不在于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这句话,而在于不要输在哪条起跑线上。教育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民生问题。作为一...详细]

  在GES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,央视新闻中心评论员白岩松做了《教育与更全面的人》为主题的演讲。在全世界的国家中,教育永远是被诟病的问题,说明它太重要了,m6米乐没有哪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,好像在中国更不例外。如果要谈教育的话,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不满意。教育太难了。教育是不能够进行革命式的变革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不能拿自己的教育当成一种冒险,然后让一两代人当小白鼠,教育必须是渐...详细]